埋伏下神兵千百万
\n文/文猛
\n我们说不清村里什么时候放的最后一场电影,但我们都记得村里放的第一场电影——“当,当,当……”钟声响起来,儿时的我们不约而同看向村口的古槐树,而钟声却是从银幕上响起来的。
\n电影中老忠叔拉响村口古槐树上的大铁钟,高家庄的民兵在钟声中集合。电影《地道战》在急促的钟声中展开——一望无际的麦田,麦浪翻滚,民兵队长高传宝背着受伤的老村长,走过古老的石拱桥,走过古老的石狮子,走向高家庄。
\n受伤的老村长躺倒在大槐树下,艰难地从衣服里面摸出一个布包,我们看不出那个布包是红布还是蓝布,但是我们看清了那里面包着的是一本书——《论持久战》。
\n电影中有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经典场景:日军小队长龟田带领一队士兵,耀武扬威地进入村庄,企图再次烧杀抢掠。他们以为高家庄百姓还是像以前一样毫无还手之力,因此大摇大摆地走在街道上,脸上露出贪婪而残忍的笑容。然而,他们不知道,危险已经悄然降临。
\n百姓们通过地道里的瞭望孔,密切观察着敌人的动向。当敌人进入预设的陷阱区域时,随着一声令下,陷阱被触发,敌人纷纷掉入陷阱。有的被尖刺扎伤,鲜血直流;有的被网住动弹不得,发出绝望的呼喊。紧接着,地道里的百姓们从各个出口涌出,用手中的武器向敌人射击。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,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,掀起一片片尘土。
\n电影在主题曲《地道战》中结束:“地道战嘿地道战,埋伏下神兵千百万,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。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,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,侵略者他敢来,打得他魂飞胆也颤,侵略者他敢来,打得他人仰马也翻。全民皆兵,全民参战,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。”
\n银幕上出现“剧终”时,院坝上的人没有一个要走,放映员说今晚的电影到此结束,以后他们还会来的。大家这才纷纷起身,围在扁担下的灯泡边。那时还没有见过“电灯”的大家很是兴奋,举着一个又一个空瓶子,央求放映员把灯泡里的“灯油”给大家倒一点,说用这个点灯很明亮。我们这些小孩围在银幕下,说刚才上面打枪,掉了那么多子弹壳,捡一个回去……
\n回到村里,我们谁也没有去睡觉,大家扛着锄头开始在自家的前院或者后院忙着挖地道,仿佛我们也要在村庄挖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地道,埋伏下神兵千百万。后来地道自然没有户户连通,但村里开始发动修沼气池,我们挖出的那些地道变成了沼气池。那段时间村庄没有点上电灯,而是点上了沼气灯,使夜晚一片亮堂。
\n我们跟着放映队走了好几个村庄,毕竟年龄小,现在回忆起来已经没有很完整的印象,但是那些经典的台词和悠远的歌曲却深深地留在脑海里——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不许放空枪。”“水是宝贵的,应该让它流回远处;烟是有毒的,不能放进一丝一缕。”
\n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两首电影中的歌曲,特别是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》中那句“太阳出来照四方”,歌词传达出的心境和曲调张扬的温暖,和我的老家重庆的民歌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一样,不管你在何处,不管你的生活遇见什么挫折,处境多么艰难,一听到这首歌,在喜洋洋的阳光和歌声的感染下,你的心情也会为之一振,变得喜洋洋了。
\n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,音乐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个作业,让我们品鉴一首歌曲。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《地道战》中的插曲,那些旋律一直在我心中萦绕。我突然想起我们文学社的辅导老师、诗人柏铭久是黑龙江双城人,和作曲家傅庚辰来自同一个家乡。
\n找到柏老师,没有想到他与傅庚辰也相识。柏老师告诉我,1965年,傅庚辰为电影《地道战》创作音乐。最初的剧本并没有设计插曲,导演在分镜头剧本中仅用“潮水般的音乐涌起”“画外,太行山上响起了抗日的歌声”提示音乐部分。
\n傅庚辰最初考虑使用抗战名曲《在太行山上》,后来发现其深沉凝重的风格与高传宝豁然开朗的心情不符。后来傅庚辰借鉴《东方红》元素创作了气势磅礴的《红日出东方》,而剧组认为其艺术风格不符合高传宝作为农民民兵队长的身份定位。
\n于是,傅庚辰随《地道战》摄制组来到冉庄体验生活,实地钻地道,采访当年老民兵,亲手触摸当年杀敌用的大刀、地雷、手榴弹等寻找灵感。有一天,摄制组去拍外景,刚走到村外庄稼地里,他就听到远处“民兵们”喊出的简短、有力的号子:“地道战!地道战!”他停住脚步,新的《地道战》主题歌词曲,瞬间一股脑地涌了出来。他掉头跑回老乡家,趴在炕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歌……
\n受到电影和音乐的感召,我也决心到冀中平原去,奔着那部不朽的电影,奔着那永远的旋律。踏入冀中平原,广袤的大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巨型画卷。我们当年看的是黑白电影,无法看清楚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绿色还是黄色,而现在美丽的冀中平原就在眼前渐渐地铺开。
\n《地道战》主要拍摄地在冉庄,电影中“高家庄”的创作原型是高平村。我们采风团到了高平村。今日的高平村,战火的硝烟远去,红色的基因却深植于每一寸土地。村中,600余米长的地道遗址蜿蜒如龙。走进地道入口,一股潮湿而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,仿佛是时光在轻轻诉说着往昔的沧桑。地道里光线昏暗,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。地道的每一个转角、每一处暗格,都仿佛隐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。那些简易的陷阱、隐蔽的射击孔,无不彰显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果敢。
\n走出地道,阳光瞬间洒在身上,温暖而又明亮。眼前的村庄早已焕然一新,红瓦白墙的房屋整齐排列,街道干净整洁,绿树成荫。村里的广场上,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,孩子们在欢快地嬉笑玩耍。远处,是一片片金黄的麦田,微风拂过,麦浪滚滚。
\n曾经,这里是残酷的战场,弥漫着硝烟与血腥;如今,这里是温馨的家园,洋溢着欢笑与幸福。昨天,我们在地道里打击日本侵略者,用生命和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;今天,我们在地道里接待天下游客,用历史和文化传承着民族的精神。
\n在高平村地道战纪念馆的电影院,我们再次重温电影《地道战》。村支书说,这里每天都要上演很多遍电影《地道战》,这部电影累计观影人次已高达30亿。
\n古槐树下钟声响起,电影又开始了。在地道战的故乡看《地道战》,这是我们对人民战争的致敬、对经典电影的致敬。村中的古槐树,树干虽已中空,但枝桠依然苍劲,树上的铁钟,曾是村民的“生命之钟”,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。
\n村支书拉响铁钟,他正是当年村里民兵的后人。在钟声的背景下,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一起唱响电影《地道战》中的歌曲:“太阳出来照四方,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……男女老少齐参战哎,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,无敌的力量……”
\n往前走,阳光正好。
\n(原文刊发于《中国艺术报》2025年8月27日第8版)
\n实盘配资排行榜
中航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